可靠“邓巴数”的可疑因果
2020-05-09 10:37:32
  • 0
  • 0
  • 1
  • 0

微信公众号:望望于飞 

邓巴先生的研究显示:群体规模与大脑新皮层的大小有着非常明显的相关性,每个人拥有社交网络规模在150人左右,这一数字称为“邓巴数”。

邓巴先生是一个很严谨的科学家,也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我很清晰的感觉到邓巴先生试图把人类社群现象归因于生物学基础或生理学基础的倾向。也许正是这个执念,让邓巴先生犯了误点因果的错误。

邓巴数,是观察统计验证过的结果,应该是可信的。

没有大脑,就不会交朋友,这是一个先决条件,也是可信的。

如果要说可以维持150人左右的朋友圈是“大脑新灰质占大脑的比例”决定的,就值得怀疑。

是大脑无法管理和维护超过150人吗?

还是大脑告诉人不需要超过150人的朋友?

朋友是一种关系,就不是单方面可以决定的。如果有足够多可以交际的潜在人群,成为朋友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有交朋友的能力(技巧的因素会比智力的因素影响更大吧?)

有交朋友的意愿(多数人希望有更多的好朋友)

有交朋友的时间(每一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可以用于交际的时间更少)

依据二八定律,20%的朋友占用了超过80%的时间。邓巴先生自己的统计数字也显示类似效果。

想维持亲密关系,需要必要的交际时间,越亲密的关系,需要越高的交际频率和越多的时间维护。按巴拉巴西的理论,只要人的行为有优先顺序,最后的行为结果分布一定会呈幂律分布,上图也同样印证巴拉巴西的理论。

维持朋友关系需要必要的时间,一旦少于这个时间,朋友关系就难以维持,而人每天只有24小时,150人的朋友圈已经消耗掉了人全部可以用于交友的时间,想发展一个新朋友,就要放弃一个原有的朋友。

我据此推断:5-15-50-150的三倍级数分布,是由人时间分配的优先顺序这一行为模式决定的,每一个人有限的交友时间才是邓巴数150人最终的决定因素,而不是大脑新灰质占大脑的比例。

亲戚/同学/同事这样共同生活和工作的人更容易成为好朋友,是因为工作生活的同时有更多时间交际。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许邓巴先生又是正确的:必要的交际时间对大脑新灰质产生刺激,才能形成人对朋友关系的认知,没有足够交际时间的刺激,大脑就不能产生朋友关系的认知。您感觉这样表达可以接受吗?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